备受关注的全国高考,在初夏时节缓缓拉上帷幕。这是一场国人瞩目的事件,但同样广受争议:曾经的精英式教育、处于象牙塔顶端的学子,历经4年之后,换来的是焦虑与阵痛,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将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就业,已然成为横在他们面前的一座大山,而如何解决高等教育的这一沉疴、探寻毕业生就业“良药”,是一个逃不开、躲不过的话题。
大学生就业困难重重
事实上,大学生就业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了,然而一个个惊人的数字依然预示着他们就业的重重困境。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11年,将会有600多万应届大学毕业生走出大学步入社会,这些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早已褪去“天之骄子”的光环,因为残酷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足够让他们清醒的正视现实。
然而,现实比他们想象的还要残酷,在日前举办的中国国际职业教育论坛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院院长吴江表示,从目前来看,大学生就业压力还将不断加大,并且在十二五期间达到一个峰值。这有着详实的数据支撑, 从2009年开始,每年的应届毕业生人数都已超过600万,而在整个十二五期间,这一数字还将攀升至800万以上且连年保持,如果算上往届还没有实现就业的毕业生,这一数字将呈几何倍数增长,而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却不会大幅增加,那么也就是说,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大学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就业局面还将持续。
这还仅是从供需角度来解读大学生就业的宏观环境,而聚焦到就业市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严重失衡更是将大学生的就业环境推向险峻的境地。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十年的扩招,教学质量已不再是精英式教育,空泛的专业和毫无压力的学习,让学历已不再是水平与能力的标尺和象征,所谓的“含金量”也无从体现。另一方面,“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企业用人观,使企业在面对不具备专业技能的应届生求职者时形成了巨大的落差,这也是大学生无法就业、就业率低的最主观因素。
职业教育给力就业成亮点
虽然就业形式严峻,但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依然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很多职业教育院校和民间职教培训机构的毕业生却持续走俏人才市场,成为中国教育体系“就业板的优绩股”,这与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窘境形成明显反差。
而追根朔源不难发现,职业教育的着力点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让学生获得一技之长:多年来在“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指导下,职业教育机构与时俱进的开设相关专业与技能培训,并根据企业需求适时调整、创新授课模式与方向,培养出来的学生,符合企业用人需求并适应行业发展。因此,缔造高就业率的背后,是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直接对接、弥补高等教育与人才需求之间断层的结果。
如果更全面的看待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技能与实践是当前应届大学生的短板,那么通过职业教育则无形之中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筹码,而这也与北大青鸟APTECH所推出的“学士后”理念不谋而合。
作为最大的IT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对IT产业和就业市场有深刻认识的北大青鸟APTECH,前不久推出拳头产品学士后,而学士后的理念就是针对性的解决大学生“职业技术教育”缺失的问题,填补他们的“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 北大青鸟APTECH始终认为,重视职业教育和培训,将有效转变就业现状、尤其是应届生就业现状,因为通过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手段回炉再造,将有效培育大学生适应产业发展和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注重“学力”助就业
事实上,职业教育院校和类似于北大青鸟APTECH这样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的确确在就业市场绽放出特有的魅力,然而后者,更是在当前高等教育“产能过剩”背景下,成为推动大学生就业的一股中坚力量,这与其充分培养大学生的“学力”有密切的关系。
伴随中国多年来经济发展的变迁,专业化、标准化的技能型人才十分缺乏,用人单位对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更是趋之若鹜。但是与此相对应的是大学生的“空学历”现状,虽然不缺乏基础知识,但是,对于技能实践和应用却异常匮乏,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大学生“学力”差的问题暴露无疑。
而职业培训机构则恰如其分的填补和满足这种来自于学生和企业的双重需求,凭借培训机构特有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应用性,注重培养大学生“学力”的培养,帮助大学生摆脱“空学历”的尴尬。而这种“学力”的培养,根据市场需求来界定,市场缺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例如北大青鸟推出了“学士后”产品,开设JAVA、.NET和Android等IT热门课程,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实施学历+技能+经验的模式,由此成功实现大学生学力的提升。
而学士后在培养学力的同时还有另一个优势,就是课程设置不仅包含知识或技能传授,更注重“实战技能”,将会“模拟实际职场环境”并组织学员进行团队协作,而这种近似职场环境的实战培训,将让学生提前感知职场的状态并及时作出调整,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工作环境,这将直接提升学生的职业化水平、对于就业也是一次末端冲刺。
显然,通过提升学力和职业化水平,实现的是专业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培养的是企业“直需”型人才,直接将大学生求职时的角色由“需要工作的人”转变成“工作需要的人”,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大学生“回炉”的原因了。而这种模式,也就成为未来中国应届毕业生就业 “适销对路”的一剂良药。
- 相关阅读:
- ·团购网扎堆低价火拼 数字产品独领风骚
//solution.zol.com.cn/234/2348597.html - ·神州数码2011思科网络创新中国行圆满结束
//solution.zol.com.cn/234/2348494.html - ·商务部首评电商模范企业 慧聪上榜阿里无缘
//solution.zol.com.cn/234/2348733.html - ·企业即时通讯WiseUC让管理进入物联网时代
//solution.zol.com.cn/234/2348724.html - ·九思软件CEO王海波:创业最高境界是创造就业
//solution.zol.com.cn/234/2348725.html